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按提名邀请、同行评议、修改、公示等流程产出了实验场第一代科技产品示范(表一),按专家提名和投票、联合办公室讨论确定、公示等流程已经形成了2019年度突出科技进展(表二)。
表一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第一代科学产品示范
序号 | 类别 | 模型名称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数据格式 | Doi编号 |
1 | 公共模型 | 速度模型 | 姚华建等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txt;.dat;.DS_Store | 10.12093/02md.02.2019.01.v1 |
2 | 断层模型 | 鲁仁齐、刘静等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天津大学 | .dat | 10.12093/04md.02.2019.02.v1 | |
3 | 流变模型 | 徐晶等 |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 .txt;.bat;.m;.ps;.pdf | 10.12093/04md.02.2019.03.v1 | |
4 | 形变模型 | 王华等 | 广东工业大学 | .dat;.grd;.DS_Store | 10.12093/03md.02.2019.04.v1 | |
5 | 实验场基础数据集 | 重新定位地震目录 | 龙锋等 | 四川省地震局 | .txt | 10.12093/01md.02.2019.05.v1 |
6 | 震源机制解目录 | 郑勇等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txt;.xlsx | 10.12093/01md.02.2019.07.v1 | |
7 | “去丛”地震目录 | 蒋长胜等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txt;.bat; | 10.12093/01md.02.2019.06.v1 | |
8 | 科学预测 模型 | 30年尺度强地面运动概率预测模型 | 王芃等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txt | 10.12093/02md.02.2019.08.v1 |
表二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2019年度突出科技进展
序号 | 类别 | 突出科技进展名称 | 作者单位 |
1 | 实验场顶层设计 | 实验场科学设计 | 实验场科学设计组 |
2 | 实验场优秀科技产品 | 实验场区1.0版公共速度模型构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 | 实验场区运动学模型与重点构造部位动力学模型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
4 | 实验场区公共断层模型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
5 | 实验场3维密度结构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
6 | 基于地球物理剖面的实验场精细地壳结构 |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 |
7 | 实验场重要科学问题 | 四川长宁窗注水影响和机理研究 |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四川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8 |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闭锁状态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9 | 小江断裂带的深部构造活动行为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 北京大学 | |
10 | 实验场新技术实验 | AI技术于地震监测系统的现场实验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11 | 新型地球化学传感器现场实验 |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 | |
12 | 实验场科普产品 | 实验场区遥感图像与主要构造视频 |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管理部 |
附件: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技产品与2019年度突出科技进展简介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2020年1月7日 实验场科技产品和年度突出科技进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