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之 第25专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研讨会在大连顺利召开

2019-08-17
地球所
8月13-16日,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大会在辽宁大连举行。大会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地震局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连市科协、大连民族大学承办。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培震院士、大连市副市长靳国卫、大连大学孟长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林皋,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孔宪京,中国地震局原局长宋瑞祥、陈章立,科技司胡春峰,预测所吴忠良、张晓东,地质所马胜利、单新建,地壳所徐锡伟、Paul Tapponnier, 工程力学所李山有,地球所丁志峰、欧阳彪、高孟潭等共计700多位专家参加大会。
8月15日,由地壳所、预测所、地质所、地球所联合组织的第25专题“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开展学术交流研讨会。专题共22个口头报告,分别由徐锡伟、张晓东、单新建和杨树新研究员主持,本专题吸引上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徐锡伟研究员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活动块体划分与断层滑动速率、活动块体运动状态与运动转换和川滇地区活动块体动力学讨论等方面介绍了实验场地区块体运动学模型及其形成机理;吴建平研究员汇报了实验场地区S波速度结构研究最新进展;张晓东研究员从地震科学实验场成立背景、重要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实验场科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杨树新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状态与地震;姚华建研究员面波走时三维方位各向异性直接成像方法及其在实验场地区的应用;赵俊猛研究员从青藏高原东北部研究基础、探测研究进展、隆升机制等三方面讨论了实验场深部构造背景;单新建研究员从构造背景与科学问题、空间大地测量数据与研究思路和断裂形变、应力特征及强震危险性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实验场地区主要断裂形变特征及强震危险性的研究成果;雷建设研究员介绍了“青藏高原东缘大地幔楔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成果。

本次专题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就实验场地质构造模型、速度结构模型、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未来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于1979年11月21日,是由我国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地震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时间理事长
1979.11.21-1985.01.23顾功叙
1985.01.24-1991.01.19陈运泰
1991.01.20-1994.12.11丁国瑜
1994.12.12-1998.10.19陈运泰
1998.10.20-2002.09.09陈运泰
2002.09.10-2006.10陈颙
2006.10-2010.10.15张国民
2010.10.16-2015.09.20陈运泰
2015.09.21-张培震
理事长张培震院士在本次会议摘要文集前的序言